彭向欣,女,汉族,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系,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年起,历任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疾病科、普通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1994年到1995年任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研究员。
专业特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各种肝脏疾病(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遗传性肝病等)、特殊感染和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本专业技术上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并努力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探索,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承担急诊、各相关专业、国际医疗部、高干医疗部和院外会诊工作和技术交流、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发热待查诊治、抗菌素应用和肝脏疾病诊治和急诊抢救工作,发挥专业作用。并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重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经验。在长期担任中央保健工作和外籍患者诊治的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辞劳累,深入临床,刻苦钻研、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共同学习,攻克难关,与其他相关科室合作解决了许多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广大患者信赖。
擅长诊治
1.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鉴别诊断和治疗
2.发热待查
3.各类感染性疾病
研究方向:1.遗传性肝脏疾病分子生物学诊断及治疗。
2.免疫及代谢性肝脏疾病发病机理及诊治。
3.耐药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4.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诊治。
5.B超引导下微创治疗肝内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肾囊肿及快速肝组织活检等。
科研工作
1985年首先在国内建立并完善了B超引导下微创治疗肝内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肾囊肿及快速肝组织活检等一系列操作技术和规程。此项治疗手术风险较小,疗效确切。工作开展以来未发生合并症及并发症。在B超引导下从事肝脏疾病治疗和诊断、、临床肝脏病理诊断、肝脏疾病诊治和抢救危重患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1995年起参加国际合作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担任研究员,从事丙型肝炎转变为肝癌、肝硬化的发病机理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NS3基因库,完成了相关细胞模型,为基因治疗和疫苗预防提供必要手段;并进行了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个体化,测定干扰素敏感性的研究。对于丙型肝炎患者病毒性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荣获院科技进步奖。2001起利用在国外合作研究期间学习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相关的科研单位合作,对肝脏遗传性疾病进行研究,特别是在对Gilbert综合征和Wilson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步。此研究对于在临床中真正找到一个确实有效而又合理的诊断手段对于减少病人的肝穿痛苦、经济负担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有重要意义。已取得的Gilbert综合征研究显示:Gilbert综合征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之间在胆红素水平和基因突变位点均存在交叉,对此种疾病的国际标准提出了挑战。为进一步了解GS的病因、临床诊断及分型提供理论依据,为未来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荣获中日友好医院医疗奖。先后多次主持科研项目。总结发表论文40余篇。
时间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周日 |
---|---|---|---|---|---|---|---|
上午 | |||||||
下午 | |||||||
夜诊 |
电话:010-84205566(总机),010-84205288(咨询),010-84205253(门诊)
地址:朝阳区樱花东路2号(本部);朝阳区双泉堡甲2号(西区舰船院区);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7号(北区)